教师主页

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李双成 >  人才培养

李双成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地理学综合研究;区域生态安全与风险评价;地理学软计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及政策分析;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

通讯地址:tyc8722太阳集团城电教215

Email:scli@urban.pku.edu.cn;scli@pku.edu.cn

个人简历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教研成果

教育经历

1980-1984年 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

1988-1991年 南开大学生物系攻读硕士学位(导师:唐廷贵)

1997-2000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黄秉维)

工作经历

1984-1988年 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

1991-1997年 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

2000-2002年 tyc8722太阳集团城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

2002- tyc8722太阳集团城任教

社会服务工作

tyc8722太阳集团城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2003-2009)

中国GIS协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3-2007)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2008)

中国地理学学会山地分会副主任(2007-2010)

tyc8722太阳集团城院长助理(2009-2015)

中国地理学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0-)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5-)

《地理研究》编委(2015-)

《资源科学》编委(2015-)

tyc8722太阳集团城副院长(2015-)

书籍编撰

1.李双成编著. 自然保护学,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2.李双成编著. 生态系统服务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14

3.谢俊奇主编. 土地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14,副主编之一

4.李双成著. 自然地理研究范式,科学出版社,2013

5.蔡运龙主编. 地理学经典思想解读. 商务印书馆,2011,参编部分篇目

6.范恒山主编. 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副主编之一

7.蔡运龙主编. 中国地理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出版社,2007,参编部分章节

8.郑度主编.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参编部分章节

9.郑度、姚檀栋主编.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科学出版社,2004,参编部分章节

10.刘濂主编. 河北植被,科学出版社,1996,副主编之一


课程教学:

本科生全校通选课:自然保护学

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必修课:现代地学模型及应用

研究生选修课:区域开发与发展战略

指导学生:

1. 专业方向:生态系统服务、地学深度学习、地表过程综合模拟

2. 研究生:周巧富、刘逢媛、赵志强、高江波、高阳、李爽、王阳、李琰、黄姣、杨卓翔、张才玉、刘金龙、董连耕、马程、王珏、朱文博、张津、韩雅、刘娅、张竹村、张亚彤、张雅昕、吴舒尧(留学生)、Steven Ma(留学生)、李德龙、刘来保、王晓玥、马冰滢、梁泽、谢爱丽、韦飞黎、申嘉澍、侯文宇、王铮、孙福月、王玥瑶、张雅娟、刘迎陆、梁琛瑜、王欢、丁家祺、张莉金


主持项目:

1. 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高原气候资料稀缺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2019QZKK1001),子课题负责人,2019-2024

2.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过去百年全球森林扰动数据集研制及其全球变化效应评估(2019YFA0606602),子课题负责人,2019-2024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病理分析与风险预估(41590843),课题负责人,2016-2020

4. 铁汉公司委托项目,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工程的生态价值评估,项目负责人,2016-2017

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太行山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权衡分析(2015CB452702),子课题负责人,2015-2019

6.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京津冀土地生态价值评估技术(201511010-3B),课题负责人,2015-2017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研究(41371096),项目主持人,2013-2017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社会福祉耦合机制研究:基于地理学综合分析的途径(41130534),项目主持人,2012-2016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生态热力学途径(40971052),项目主持人,2010-2012

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青藏高原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2010CB951704),子课题负责人,2010-2014

11.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地理学方法研究(2007FY140800),自然地理学方法,课题负责人,2007-2010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生态地理区划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40771001),项目主持人,2008-2010

13. 国家发改委国土整治项目.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途径和对策分析,课题负责人,2006-2008

14. 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项目.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题负责人,2006-2008

1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2005CB422006),子课题负责人,2005-2009

1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2003CB415100),子课题负责人,2004-2008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高速公路建设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效应评价方法研究(No. 40271106),项目主持人,2003-2004

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G1998040800),课题负责人,1999-2003

参与项目:

1.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外协项目.重点地区重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任务负责人,2016

2. 教育部科研重大项目:北京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与环境效应 (306019),课题骨干, 2006-2008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耕地流转及其驱动因素的时空动态与调控机制研究(40571002)参加人,2006-2009

4. 地方委托项目. 山东即墨市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与环境规划专题负责人,2005-2006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青藏铁路生态效应(No. 90202012),专题负责人,2003-2005

6. 国土资源部西北水资源专项. 黑河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整治研究,课题骨干,2003-2004

7.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限制因素的辨识及其对策. 专题负责人,2002-2003

8. 地方委托项目. 吉林省旅游总体规划. 课题骨干. 2001-2002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环渤海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持续利用模式(NSFC No.49831020),参加人,2000-2001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应用(NSFC No.49731020). 课题骨干,1997-2000

11.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B. 中国生态环境区划(KZ951-B1-208). 参加人,1997-2000

12.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B. 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KZ951-B1-203),课题骨干,1997-2000

Peer Reviewed Journal articles

1. Yan Li, Nathalie De Noblet-Ducoudré, Edouard L. Davin, Safa Motesharrei, Ning Zeng, Shuangcheng Li, Eugenia Kalnay Li. 2016. The role of spatial scale and background climate in the latitudinal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deforestation,Earth Syst. Dynam., 7, 167-181

2. Liu Y, Li Y, Li, S.-C*., Safa Motesharrei. 2015.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global NDVI trends: correlations with climate and human factors. Remote Sensing, 7:13233-13250

3. Yan Li, Maosheng Zhao, Safa Motesharrei, Qiaozhen Mu, Eugenia Kalnay & Shuangcheng Li. 2015. Local cooling and warming effects of forests based on satellite observ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ncomms7603

4. Zhao, Z.-Q., Gao, J.-B., Wang, Y.-L., Liu, J.-G., Li, S.-C*. 2015. Exploring spatially varia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DVI and climatic factors in a transition zone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20:507-519

5. Wang, Y., J. Wang, S. Li , D. Qin. 2014. Vulnerability of the Tibetan Pastoral Systems to Climate and Global Change. Ecology and Society, 19(4): 8. ES-06803-190408

6. Zhao, Z.-Q., Liu, J.-G., Peng, J., Li, S.-C.*, Wang, Y.-L. 2014. Non-linear features and complexity patterns of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of North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DOI: 10.1016/j.ecolind.2014.08.038

7. Gao, Yang、Feng, Zhe、Li, Yan、Li, Shuangcheng*. 2014.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 footprint model: A model to evaluate regional freshwat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39, 1-9

8. Gao, Y., Feng, Z., Wang, Y., Liu, J., Li S.C.*, and Zhu, Y. 2013. Clustering Urban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using the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 Neural Network Model. J. Urban Plann. Dev., 10.1061/(ASCE)UP.1943-5444.0000170.

9. Y. Li, L. Zhu, X*. Zhao, S. Li., Y. Yan. 2013. Urbanization impact on temperature change in China with emphasis on land cover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J. Climate, doi:10.1175/JCLI-D-12-00698.1.

10. Gao Y., Huang J., Li S., Li S.C.* 2012. Spatial pattern of non-stationarity and scale-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NDVI and climatic factors-A case study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 170-176.

11. Gao J.B., Li S.C., Zhao Z.Q., Cai Y.L. 2012. Investigating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DVI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multi-scales: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Karst Plateau,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3, 2112-2129.

12. Zhang B., Chen G.Q., Xia X.H., Li S.C.*, Chen Z.M., Ji X. 2012.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by Chinese industry: Exergy-based unifying assessment. Energy Policy, 45, 490-501.

13. Gao J.B., Li S.C.* 2011. Detecting spatially non-stationary and scale-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Applied Geography, 31, 292-302.

14. Li S.C.*, Zhao Z.Q., Wang Y., Wang Y.L. 2011. Identifying spatial patterns of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DVI and climatic determinants using joint recurrence plots.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64, 851-859.

15. Wang Y., Li S.C.* 2011. Simulating multiple class urban land-use/cover changes by RBFN-based CA model. Computers & geosciences, 37, 111-121.

16. Zhao Z.Q., Li S.C.*, Gao J.B., Wang Y.L. 2011. Identifying spatial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climate change using 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21, 1127-1139.

17. Chen Z.M., Xia X.H., Tang H.S., Li S.C.*, Deng Y. 2010. Emergy Based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Constructed Wetland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the Beijing Wetla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15, 62-73.

18. Gao J.B., Li S.C.*, Zhao Z.Q. 2010. Validating the demarcation of eco-geographical regions: a geostatistical application.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59, 1327-1336.

19. Jiang M.M., Chen Z.M., Zhang B., Li S.C., Xia X.H., Zhou S.Y., Zhou J.B. 2010. Ecological Economic Evaluation Based on Emergy as Embodied Cosmic Exergy: A Historical Study for the Beijing Urban Ecosystem 1978-2004. Entropy, 12, 1696-1720.

20. Li S.C.*, Zhao Z.Q., Xie M.M., Wang Y.L. 2010. Investigating spatial non-stationary and scale-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using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s, 25, 1789-1800.

21. Yang Z.F., Jiang M.M., Chen B., Zhou J.B., Chen G.Q., Li S.C. 2010. Solar emergy evaluation for Chinese economy. Energy Policy, 38, 875-886.

22. Zhou S.Y., Chen H., Li S.C. 2010. Resources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urban economy: Ecological input-output modeling for Beijing 2002.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15, 3201-3231.

23. Li S.C.*, Chang Q., Peng F.A., Wang Y.L. 2009. Indicating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using L-Z complexity. Ecological Indicators, 9, 780-790.

24. Li S.C.*, Zhao Z.Q., Liu F.Y. 2008. Identifying spatial pattern of NDVI series dynamics using 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Special Topics, 164, 127-139.

25. Wu S.H., Dai E.F., Huang M., Shao X.M., Li S.C., Tao B. 2007.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of China under B2 climate scenario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 1379-1386.

26. Chen H., Liu J.S., Gao Y., Li S.C., Ou Y.H. 2007.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regions along the roadside of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and Railway based on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13: 900-913.

27. Dai E.F., Wu S.H., Li S.C., Wang S.J., Zhou C.H., Hao C.Y. 2006. Spatial variability on vegetation parameters in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1-8.

28. Li S.C.*, Zhou Q.F., Wu S.H., Dai E.F. 2006. Measurement of climate complexity using sample entro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6, 2131-2139.

29. Xu Y.Q., Li S.C.*, Cai Y.L. 2005. Wavelet analysis of rainfall variation in the Hebei Plai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48, 2241-225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rticles

1. Li Y, Zhao M S, Safa Motesharrei, Mu Q Z, Eugenia Kalnay, Li S.C.*. 2015. Local cooling and warming effects of forests based on satellite observ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6:6603, DOI: 10.1038/ncomms7603

2. Gao Y., Li S.C.*, Feng Z., 2011. Emergy-based ecological pressure analysis of land use in China. Conference on Spatial Statistics 2011 – Mapping Global Change.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3, 93-98.

3. Wang Y., Li S.C.* 2011.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l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on exurban forest cover based on agent-based models. 1st Conference on Spatial Statistics 2011 – Mapping Global Change.

4. Gao Y., Li S.C.*, 2011.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s growth and land use based on GWR in China.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RSET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1510-1514 (In Chinese).

中文论文

1. 张雅昕,刘娅,朱文博,李双成. 基于Meta 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与转移.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3):493-504

2. 刘娅, 朱文博, 韩雅,等. 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京津冀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分区.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28(3):369-376.

3. 韩雅, 朱文博, 李双成. 基于GWR模型的中国NDVI和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130.

4. 朱文博, 王阳, 李双成.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诊断框架及案例剖析. 生态学报, 2014, 10:2460-2469.

5. 李双成, 王珏, 朱文博,等. 基于空间与区域视角的生态系统服务地理学框架. 地理学报, 2014, 11:1628-1639.

6. 董连耕, 朱文博, 高阳,等.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6):1155-1162.

7. 李双成, 张才玉, 刘金龙,等.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进展及地理学研究议题. 地理研究, 2013, 08:1379-1390.

8. 李琰, 李双成, 高阳,等. 连接多层次人类福祉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框架.地理学报, 2013, 08:1038-1047.

9. 刘金龙, 马程, 王阳,等. 2013. 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评估.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6:1040-1046.

10. 马程, 李双成, 刘金龙,等. 2013. 基于SOFM网络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分区. 地理科学进展,9:1383-1393.

11. 常青, 李双成, 王仰麟, 邱瑶 (2012). 基于稳定映射分析的深圳绿色景观时空演化及启示. 地理学报, 12:1611-1622.

12. 王羊, 刘金龙, 冯喆, 李双成, 蔡运龙 (2012). 公共池塘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理论框架.自然资源学报, 10:1797-1807.

13. 杨卓翔, 高阳, 赵志强, 李双成 (2012). 基于能值分析的深圳市三个小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生态学报, 3635-3644.

14. 杨龙, 陈克龙, 李双成, 曹生奎, 武彦朋 (2012). 达日县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与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92-94.

15. 李爽, 李双成 (2012).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综合聚类研究.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648-655.

16. 李春梅, 李双成, 王红亚 (2012). 贵州麦岗水库小流域降水变化特征的小波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32-39

17. 成淑敏, 高阳, 杨卓翔, 李双成 (2012). 基于能值分析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研究——以邢台市为例. 生态经济, 44-47+77.

18. 高阳, 黄姣, 王羊, 冯喆, 李双成 (2011). 基于能值分析及小波变换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资源科学, 781-788.

19. 王羊, 高阳, 赵琳, 赵志强, 李双成 (2011).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尺度敏感性分析.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750-758.

20. 李双成, 许学工, 蔡运龙 (2011). 自然地理学方法研究与学科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399-406.

21. 李双成, 刘金龙, 张才玉, 赵志强 (201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动态及地理学研究范式. 地理学报, 1618-1630.

22. 李双成, 黄姣, 邵晓梅, 张衍毓 (2011). 区域生态补偿与土地生态安全. 中国土地科学, 39-41.

23. 黄姣, 高阳, 赵志强, 李双成 (2011). 基于GIS与SOFM网络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地理研究, 1648-1659.

24. 黄姣, 高阳, 李双成 (2011). 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变化分析.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505-512.

25. 高阳, 冯喆, 王羊, 李双成 (2011). 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全国省区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1089-1096

26. 李双成, 王羊, 蔡运龙 (2010).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 地理学报, 1315-1324.

27. 高阳, 赵瑞娜, 阿杉, 李双成 (2010). 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全国地级市城市地价区域分类研究.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655-660.

28. 高江波, 黄姣, 李双成, 蔡运龙 (2010).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 1400-1407.

29. 杜官印, 蔡运龙, 李双成 (2010). 1997-2007年中国分省化石能源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76-81+92.

30. 董锁成, 陶澍, 杨旺舟, 李飞, 李双成, 李宇, 刘鸿雁 (2010). 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影响.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84-289.

31. 陈克龙, 苏茂新, 李双成, 卢京花, 陈英玉, 张斐, 刘志杰 (2010). 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地理研究, 214-222.

32. 苏茂新, 陈克龙, 李双成, 苏旭, 卢京花, 刘志杰 (2010). 青海湖北部湿地生态健康评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4-147.

33. 苏茂新, 陈克龙, 李双成, 苏旭, 卢京花 (2010). 西宁市城市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138-142.

34. 蔡运龙, 李双成, 方修琦 (2009).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 地理学报, 1363-1374.

35. 张月丛, 李双成 (2009). 基于EMD的河北省耕地数量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多尺度关系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4-18.

36. 许学工, 李双成, 蔡运龙 (2009).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 地理学报, 1027-1038.

37. 李爽, 王羊, 李双成 (2009). 中国近30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 地理研究, 1593-1605.

38. 李双成, 赵志强, 王仰麟 (2009).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 地理科学进展, 63-70.

39. 高江波, 周巧富, 常青, 李双成 (2009). 基于GIS和土壤侵蚀方程的农业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价值评估——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151-157

40. 赵志强, 高江波, 李双成, 王仰麟 (2009). 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1978—2006年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861-867.

41. 陈克龙, 李双成, 李迪强, 陈英玉, 朵海瑞, 王永生 (2008). 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对比研究. 生态经济, 32-35.

42. 陈克龙, 李双成, 周巧富, 朵海瑞, 陈琼 (2008). 近25年来青海湖流域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资源科学, 274-280

43. 高江波, 赵志强, 李双成 (2008).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青藏铁路穿越区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2473-2479.

44. 郝成元, 吴绍洪, 李双成 (2008). 基于SOFM的区域界线划分方法. 地理科学进展, 121-127.

45. 李双成, 高江波 (2008). 基于GARP模型的紫茎泽兰空间分布预测——以云南纵向岭谷为例. 生态学杂志, 1531-1536.

46. 李双成, 刘逢媛, 戴尔阜, 吴绍洪 (2008). NDVI与气候因子耦合关系及其地域差异的定量递归分析——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例.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483-489.

47. 李双成, 刘逢媛, 高江波 (2008). 基于L—Z算法的NDVI变化复杂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以北京周边为例. 自然科学进展, 68-74.

48. 李双成, 刘逢媛, 赵志强 (2008). 中国气候系统复杂性及其地域差异. 气候与环境研究, 31-38.

49. 李双成, 赵志强, 高江波 (2008). 基于空间小波变换的生态地理界线识别与定位. 生态学报, 4313-4322.

50. 刘明达, 蒋蕾, 李双成 (2008). 云南南部地区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9-16.

51. 王磊, 刘逢媛, 李双成, 蔡运龙 (2008). 耕地非农化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32-38

52. 张月丛, 孟宪锋, 赵志强, 李双成 (2008). 承德市1999~2004年生态足迹与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37-40.

53. 张月丛, 赵志强, 李双成, 孟宪锋 (2008). 基于SPOT NDVI的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趋势. 地理研究, 745-754+973.

54. 赵志强, 李双成, 高阳 (2008). 基于能值改进的开放系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以深圳市为例. 生态学报, 2220-2231.

55. 李双成, 赵志强 (2008). 汶川大地震灾后成都市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规划战略思考. 城市发展研究, 18-23

56. 李双成, 赵志强, 高阳, 王仰麟 (2008). 城市植被覆盖变化可预测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定量递归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地理研究, 1243-1251+1482.

57. 陈克龙, 李双成, 周巧富, 肖景义 (2007). 江河源区达日县近50年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地理研究, 526-532+640.

58. 常青, 李双成, 李洪远, 彭建, 王仰麟 (2007). 城市绿色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 应用生态学报, 1640-1646.

59. 常青, 王仰麟, 李双成 (2007). 中小城镇绿色空间评价与格局优化——以山东省即墨市为例. 生态学报, 3701-3710.

60. 常青, 王仰麟, 吴健生, 李双成 (200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以深圳市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6-31.

61. 郝成元, 吴绍洪, 李双成 (2007). 排列熵应用于气候复杂性度量. 地理研究, 46-52.

62. 吴绍洪, 戴尔阜, 黄玫, 邵雪梅, 李双成, 陶波 (2007). 21世纪未来气候变化情景(B2)下我国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研究. 科学通报, 811-817.

63. 李双成 (2007). 生物地理学教学与研究的新进展——评陈克龙等编著的《生物地理学》. 地理研究, 853.

64. 黄姣, 李双成 (2007). 公众环境意识及行为的初步调查. 环境教育, 68-69.

65. 陈辉, 刘劲松, 曹宇, 李双成, 欧阳华 (2006).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1558-1566.

66. 戴尔阜, 吴绍洪, 李双成, 王随继, 周长海, 郝成元 (2006). 纵向岭谷区植被特征参数的空间变异. 科学通报, 1-7.

67. 李双成, 高伟明, 周巧富, 刘逢媛 (2006). 基于小波变换的NDVI与地形因子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 生态学报, 4198-4203.

68. 童绍玉, 蔡运龙, 李双成 (2006). 云南省楚雄市与双柏县土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 地理研究, 397-405+563

69. 许月卿, 李双成, 蔡运龙 (2006). 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贫困化空间模拟分析——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79-85+140.

70. 张镱锂, 刘林山, 摆万奇, 沈振西, 阎建忠, 丁明军, 李双成, 郑度 (2006). 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特征. 地理学报, 3-14.

71. 赵东升, 李双成, 吴绍洪 (2006). 青藏高原的气候植被模型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68-78.

72. 李双成, 许月卿, 傅小锋 (2005). 基于GIS和ANN的中国区域贫困化空间模拟分析. 资源科学, 76-81.

73. 张镱锂, 张玮, 摆万奇, 李双成, 郑度 (2005). 青藏高原统计数据分析——以人口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11-20+137.

74. 李双成, 吴绍洪, 戴尔阜 (2005). 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 生态学报, 621-626.

75. 许月卿, 周巧富, 李双成 (2005). 贵州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11-14+113.

76. 许月卿, 李双成 (2005).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人文地理, 117-120.

77. 许月卿, 李双成 (2005).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 资源科学, 69-73.

78. 吴绍洪, 尹云鹤, 赵慧霞, 李双成, 邵雪梅, 陶波 (2005).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辨识.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15-118+145.

79. 李双成, 蔡运龙 (2005). 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地理研究, 11-18.

80. 陈辉, 李双成, 郑度 (200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生态系统风险研究. tyc8722太阳集团城学报(自然科学版), 586-593.

81. 李双成, 许月卿, 周巧富, 王磊 (2004). 中国道路网与生态系统破碎化关系统计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78-85+110.

82. 鲁春霞, 谢高地, 成升魁, 李双成 (2004). 青藏高原的水塔功能. 山地学报, 428-432.

83. 陈辉, 吕新苗, 李双成 (2004). 柴达木盆地东部表土花粉分析. 地理研究, 201-210.

84. 鲁春霞, 谢高地, 李双成, 李利锋, 陈辉 (2004). 青藏铁路沿线土壤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初探. 生态环境, 546-548.

85. 路云阁, 李双成, 蔡运龙 (2004). 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的多尺度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地理科学, 432-438.

86. 许月卿, 李双成, 蔡运龙 (2004). 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降水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176-1183.

87. 许月卿, 李双成 (2004). 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动态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98-102.

88. 吕新苗, 陈辉, 李双成, 郑度 (2004). 东祁连山表土花粉组合及其数量特征. 山地学报, 199-206.

89.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郑度, 李双成 (2003).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189-196.

90. 李双成, 郑度 (200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68-76.

91. 陈辉, 李双成, 郑度 (2003). 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特征及道路修建对其影响. 山地学报, 559-567.

92. 张镱锂, 刘林山, 摆万奇, 度 郑., 李双成, 阎建忠 (2002). 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 地理学报, 253-266.

93. 李双成, 郑度, 张镱锂 (2002).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地域划分中的SOFM网络技术. 自然资源学报, 750-756.

94. 李双成, 蔡运龙 (2002). 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态势研究. 经济地理, 346-350.

95. 李双成, 郑度, 张镱锂 (2002). 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的区域范式. 地理科学, 270-275.

96. 李双成 (2001a). 植物响应气候变化模型模拟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16-225.

97. 李双成, 郑度, 杨勤业 (2001). 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本价值评估的若干问题. 环境科学, 103-107.

98. 李双成, 傅小锋, 郑度 (2001).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97-304.

99. 李双成 (2001).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 经济地理, 523-526.

100. 李双成, 杨勤业 (2000). 中国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社会经济学初步分析. 地理研究, 1-7.

101. 李双成 (1999). 生态思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伦理基础. 环境科学进展, 148-154.

102. 杨勤业, 李双成 (1999). 中国生态地域划分的若干问题. 生态学报, 8-13.

103. 李双成, 高伟明, 刘濂 (1998). 河北省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地理研究, 16-24.

104. 杨勤业, 李双成 (1998). 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综合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105. 杨勤业, 李双成 (1998). 知识经济与地理综合研究. 地理研究, 6-9.